舊台北棒球場拆除前和故鄉連結的一段邂逅

 

在拙作《乙未割台憶舊路》169頁提到:臺北東區之「劉銘傳鐵路」遺址中,  讓筆者印象

深刻的是敦化南、北路交界的復旦橋。因從東區一下跨越鐵道的復旦橋後,位於南京

東路上的舊臺北市立棒球場就到了。筆者從1990年就開始來此看球賽。這裡陪伴了我當兵、就業,

也安慰了我寂寞的心靈。在這個球場拆除前,我來看了一場比賽,竟發生了和故鄉─嘉義連結的一段情緣。

一般民眾提到嘉義有名的事物時,無非是「雞肉飯」、「阿里山」。

很少人知道嘉義曾經是以「嘉農」棒球為人所知的,這裡面也包括以前的我。


我本身在嘉義出生。因父親很早就上來臺北打拚定居,所以,我也跟著北上求學
、就業。大約只有清明、過年等重大節日才會回嘉義。所以,對故鄉的事物知之
甚少。

直到1997年《民生報》以「臺灣的國寶」為題,介紹了「嘉農棒球隊」
及民國元年出生「嘉農」的老前輩─蘇正生。

http://mag.udn.com/magimages/16/PROJ_ARTICLE/115_609/f_170860_1.jpg

我才知道嘉義原來有此一光榮的傳統歷史

那時報紙上還報導,蘇正生老先生身體還是很硬朗,依舊從台南縣東山鄉騎二十多公
里的腳踏車到嘉義看球賽或指點後輩(自行車在他們那個年代可是奢侈的東西)。

於是,我不斷搜集「嘉農」的資料。簡述如下:

嘉農是「嘉義農林」的簡稱(現在改制為嘉義大學),這間學校是日本時代就
有的。它在1920年代末組織了一支棒球隊,隊員的組成除了閩南、客家台灣
人,還有高砂族(現稱原住民)及日本人


這一支棒球隊剛開始打不過像台南一中、台北商業等日本人的學校。直到有一位日
本人叫近籐(kondo)兵太郎來到此校,開始以嚴密的訓練來教導他們,才漸漸地進步
。1931年便打進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一路過關斬將,終於取得台灣區代表權參加
日本甲子園大賽。甲子園大賽是集合日本各地區選拔出來的高校所辦的比賽,所以
,是一個歷史悠久,,競爭激烈的比賽,有的學校甚至幾十年才能打進去一次),他
們一路淘汰了對手,最後得到亞軍。

蘇正生當年以第二棒、中外野手,在甲子園第二戰對札幌商校,轟出420英尺全
壘打牆前落地的三壘安打,由於當時球員體型、臂力,很難出現這種長程砲,
球的落點還被刻在牆上。因甲子園大賽所在的甲子園球場,也是日本職棒隊阪神虎
的主球場,所以,在後來,只有美國的職棒選手打過這個距離,至今甲子園球
場還留有蘇正生姓名。


當時,嘉農此舉轟動了整個日本,後來要去中國大陸、南洋打仗取道台灣的日本兵,慕
嘉農(kano,日本話ka是嘉的意思,no是農的意思)的名聲,紛紛來到嘉義參觀。

因此,1935年日本當局所拍的臺灣紀錄片─《顯影臺灣》,裡面介紹到嘉義時的開場
白,便是「因『嘉義農林』棒球所為人知的嘉義。」

2000年11月於老台北球場舉辦的甲組成棒秋季聯賽,由於該球場即將於12月1日正式

拆除,改建成現今的台北小巨蛋,於是,我便到球場觀賞該聯賽
的第二天賽程─中信(中國信託)對合庫(合作金庫)。那時有某知名的底片廠商
贊助每一場比賽,賽前,開放現場每一位來看球的觀眾,預測那一隊只要拿到該比
賽勝利,就有機會抽籤拿到一打的底片。

因合庫是前一年甲組成棒秋季聯賽冠軍,所以觀眾都一面倒的支持合庫。我因中信贊助
(健教合作)前身是嘉農的嘉義大學,所以選中信會贏。那時,中信也蠻爭氣的
,在當時的黑馬曾兆豪(現為中華職棒La New熊隊球員)主投之下,以一分險勝合庫

我則幸運獨得了那一打的底片。還和前中華隊老教頭林信彰合影。


後來,中信在該屆比賽發揮了嘉農的精神,奪得該屆比賽的亞軍。

投手獎則頒給了曾兆豪。

2002年因那一打的底片。我開始在玩相機,並以它探索家鄉的一切事物,

大林古戰場導覽



前年12月,蘇老先生突然過世,我在去年1月才知道。很顯然地,此新
聞性比不上影劇界的阿匹婆、文英阿姨的過世。


現今嘉農對我影響是

路途不會太遠的話,我以盡量以腳踏車代步,鍛鍊體力。


網路上大致會選「嘉農」作為暱稱!

 

回首頁

inserted by FC2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