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割台憶舊路》內頁 編撰人 張健豐
以下提到中山女中(第三高女)的有1,29,153-155,165,168,170,213,268
景美女中的有 168,304; 成功中學(第二中學)的有162,163
新莊有名的私立大學─輔仁大學,及影星林青霞(和筆者同是嘉義大林人)讀過的金陵女中在221、222。
自序 | 內頁 | 1 | 2 | 29 | 30 | 100 | 101 | 129 | 130 | 153 | 154 | 155 | 156 | 162 | 163 | 168 | 169 | 178 | 179 | 180 | 181 | 184 | 185 | 212 | 213 | 214 | 220 | 221 | 222 | 234 | 235 | 268 | 297 | 304 | 305 |
上海世博的啟示 1-2;臺北大稻埕的發展 29-30;劉銘傳鐵道降低票價100-101
劉銘傳鐵路遺跡探尋前言129-130;筆者對第三代臺北車站的回憶 142-143
劉銘傳鐵道碼頭線的遺跡
153-156
清商務局的真正位置 162-163;臺北至南港之劉銘傳鐵道遺跡168-169;錫口(今松山)車站附近的鐵路遺跡170-171
南港至水返腳之劉銘傳鐵道遺跡
178- 181
基隆煤礦184-185;臺北至萬華的「改良新線」遺跡
212-214;新莊、三重之劉銘傳鐵道遺跡
220-221
大清桃仔園車站的位置及桃園城的演變 234-235;楊梅至湖口之劉銘傳鐵道遺跡240-241
以下260-262為劉銘傳鐵路在1895年乙未戰爭的形勢;劉銘傳鐵路戰史 268、277(日軍偵查新莊至桃園前線的報告) 、297
臺北至萬華的「改良新線」遺跡附錄 304-305
內頁1 | 內頁2 |
內頁29 以下為臺北大稻埕的發展 | 內頁30 |
|
內頁100 | 內頁101 |
內頁129 | 內頁130 |
內頁142 | 內頁143 |
內頁153 以下為劉銘傳鐵道碼頭線的遺跡 | 內頁154 |
內頁155 | 內頁156 |
內頁162 以下提到的為清代興建鐵路的機關─商務局的真正位置
內頁提到的成功中學的前身係「臺北州立第二中學」,簡稱「北二中」(參見書上的第166頁),創立於1922年(大正11年,民國11年)。1925年(大正14年,民國14年)從祖師廟遷到現址,為臺籍青年求學之學府。1946年(民國35年)定名為「臺灣省立臺北成功中學」,寓我國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暨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開發臺灣之精神。 |
內頁163
經由筆者的古今地圖比對。得知清「商務局」在成功中學附近。他們一定不知道一百年前學校附近有興建台灣第一條鐵路所屬衙門的存在。又鐵路從臺北過此處後,為一片平野,無建築阻檔,視野好,故成為官吏目送或迎接大員最佳之處。(參見164頁)
|
|
內頁168 以下為臺北至南港之劉銘傳鐵道遺跡 | 內頁169 |
內頁170 錫口(今松山)車站附近的鐵路遺跡 | 內頁171 更多資訊 |
內頁178 以下為南港至水返腳之劉銘傳鐵道遺跡 | 內頁179 以下介紹的拱橋之 地圖和照片 |
內頁180 | 內頁181 |
內頁184 | 內頁185 |
內頁212
以下為臺北至萬華的「改良新線」遺跡
下圖中,圈示處為西門圓環,即臺北城西門原址。 |
內頁213 |
內頁214 鐵路沿線棚屋見下文劃線處 | 內頁220 |
內頁221 | 內頁222 |
內頁234 以下為大清桃仔園車站的位置及桃園城的演變 | 內頁235 |
內頁240 | 內頁241 |
內頁260 以下260-262為劉銘傳鐵路在1895年乙未戰爭的形勢 | 內頁261 |
內頁262 | 內頁268
以下為劉銘傳鐵路戰史。另外,大家可翻翻拙作第288-290頁,日軍據臺之初,對我台北的台民婦女所幹的一些暴行。大家就可體會出日本殖民者的居心,就是要把台民趕出臺灣島,好讓人口過剩的日本人進來。
|
內頁277 以下為日軍偵查新莊至桃園前線的報告。 | 內頁297 一般人所認知的「頭份無火車經過,亦無車站。哪來的『車頭便當』。」是沒錯。但如果要追溯到日據初期,北從「劉銘傳鐵路」的終點新竹,南至鳳山和打狗港,所鋪設的臺灣第一條臺車軌道(軍用輕便鐵道)就很難說!因那時頭份也算是輕便鐵道的一個大站呢!後來,縱貫鐵道完成。新竹至頭份段的鐵道原址就變成台一線。 |
內頁304
此頁所提的《寂寞的十七歲》,它是一部銳利討論青年心理的電影,我在MOD中影頻道上首次看到。電影安排女主角就讀的學校是景美女中,那時是1968年,女中附近幾乎沒什麼建築,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附近山景。 十七歲正值少女捉摸不定的年齡 。導演以探討青少年徬徨孤獨心境的故事為主題,藉此暴露學校、家庭教育的缺陷,及由此產生的畸形心理問題。劇中,安排就讀景美女中二年級學生的女主角失魂落魄地由西門町走至中華路上西門圓環的平交道,等著姍姍來遲的火車 (電影劇照),便是在描寫其徬徨孤獨的心境。 |
內頁305
位在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附近的新興街之「新興小吃麵店」,老闆周文盛先生,1955年出生,因從小就住在西門町,對此地的發展和變遷相當熟悉。據他回憶,由於在西門町東邊的鐵路沿線棚屋,安置著中國大陸撤退來到臺灣的各省流民。所以,西本願寺附近一帶,便聚集了外省人的小吃店。除了下圖的「北平小吃」,其他店賣的水煎包,特別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