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所使用的征台地圖

 

 


在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後不久,〈東京地學協會〉便出版了山吉盛義氏編纂的《台灣諸島全圖》。圖中詳細描
繪台灣的聚落、交通、與物產。

之後,日軍所使用的征台地圖,據《靖台之宮》第40頁:「我軍唯一所恃的地圖,為前台灣巡撫劉銘傳雇用一洋人測量製作五十萬分之一地圖, 頗精密, 入我手後,急速地讓陸軍測地部複刊。」

以上所提劉銘傳時期所繪的地圖乃是《台灣地輿全圖》。

目前我們很難看到日軍當時征台的地圖的模樣,不過有一份乙未戰爭末期製版修正的四十萬分之一之《輯製臺灣全圖》可提供一個參考。

按當時日軍使用的是四十萬分之一地圖 , 筆者將《輯製臺灣全圖》和《臺灣地輿全圖》 比對發現兩者之間有不少類似處,例如:

現今高雄縣的小崗山繪在大崗山的東部(應該在南部 )等,在台灣建省之前,清朝當局繪製之《台灣輿圖並說》就沒有這些錯誤發生!

參照下圖↓

《臺灣地輿全圖》現今高雄縣的小崗山繪在大崗山的東部。

《輯製臺灣全圖》亦是如此

 

      

《台灣輿圖並說》是正確的

 

《臺灣地輿全圖》的東北角

《輯製臺灣全圖》的東北角

《輯製臺灣全圖》可看作是當時日軍的攻台地圖。

右圖可看到日方以乙未文獻所稱的「洩底」,它是鹽寮、丹裡庄和澳底之合稱。即登陸地點- - - 三貂灣的大部份區域。從洩底有一經頂雙溪,過三貂大嶺,至金皎蔣、經北斗(今基隆市八斗子)至基隆的道路。此道路在左圖的《台灣地輿全圖》中並沒有。後來日本人可能從漢奸那裡得知,便加上去。「金皎蔣」這個名稱是日文「金瓜石」的稱呼,日方文獻上也稱「金山」。

在日軍登陸開始之前,和師團司令部同船的登陸掩護隊司令官川村景明少將,便於三貂灣決定先佔領三貂大嶺。於是便
派兩中隊為前衛, 朝該嶺前進。目標便是要偵測及找尋從金皎蔣、經北斗至基隆的道路。

日軍登陸台灣島後,輔以羅盤針以運動續行,但遺憾之點不少,宛如在尋找暗中物一般,特別是東北角複雜的地形。

結果日軍在佔領三貂大嶺後,派一小偵察隊根據「征台地圖」偵查地形時,在小金瓜附近和我軍衝突。參見此處

以上參照7月1日出版的《 乙未戰爭研究:你不知道的臺灣保衛戰》第八單元〈以俞著《台灣八日記》重新詮譯基隆攻防戰〉153-154

 

回首頁

inserted by FC2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