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東門站站名之釋疑

 

 

前言

台北最早的東區聯絡道路─北門外道路

 

台北更多的東區聯絡道路

 

回首頁

 

 

前言

東門站站名的命名一度引起我的疑慮。因相對於已啟用的捷運西門,小南門站都在臺北城原城門遺址附近

東門站跟早期所稱臺北城的東門外,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個地點接近東門郵局,也離金華街、新生南路及大安森林公園不遠

這些地點是以前我從中和騎腳踏車可到之處,如今有捷運站,且將來還有信義線經過。

以下為捷運東門站站名之釋疑:


根據捷運東門站於2012年9月30日通車的相關報導《1、7出口 只能出不能進》:

東門站是地下四層島式月台車站,長約二一六公尺、寬度卅八.五公尺,八個出入口之中有二個是與聯開大樓共構,另六個鋼構玻璃造型出入口都在人行道上。

 出口一:東門市場(信義路、臨沂街口,出站專用);出口二:東門市場(信義路、金山南路口);出口三:金山南路二段(信義路二段一一四巷口)(捷運共構大樓「信義京華苑」);出口四:麗水街(信義路二段一四八巷口);出口五:永康街(麗水街、永康街間);出口六:連雲街(信義路、連雲街口);出口七:連雲街(信義路二段一八一巷口,出站專用);出口八:東門郵局(信義路二段一六一巷口、東門郵局聯合開發大樓)

 

可知捷運東門站附近有東門市場東門郵局。根據以下GOOGLE MAP街道顯示,又有東門外市場(東門外攤販集中場的俗稱)的稱呼。

 
檢視較大的地圖

 

「東門外」這個稱呼,據同上述相關報導北捷東門站30日通車 推優惠票價1個月 

東門站為中正區、大安區交界處,為台北捷運橘線(新莊線)與紅線(信義線;興建中)交會的捷運車站。

車站位於信義路下方,金山南路口與永康街路口間;代碼為O14/R10。車站名稱是取自該站周邊的地區名「東門」,台灣清治時期稱為「東門外」,日治時期為日本內地移民居住所在,稱為「東門町」。

關於台灣清治時期稱為「東門外」這個說法,筆者實在無法茍同,故以下列地圖資料證明。也讓探訪台北城古蹟的民眾,在確認已啟用的捷運西門,小南門站都在原城門遺址附近後,能大略了解一下東門站為何不在東城門遺址附近的緣由。


清光緒八年(1882)當局開始興築臺北城,五座城門先破土,「城座」採觀音石,石材縫隙間鋪水泥,磚瓦則購自閩南。四周
總計約四公里半的城牆,取自今臺北市內湖區北勢湖金面山一帶所開設的採石場。終於在光緒十年11月竣工,整體支出
約二十萬兩白銀。

 

臺北城北門。現存的四個城門中唯一保持清代城樓原樣。

北門圓拱門洞上方有「承恩門」橫額,落款:「光緒壬午年」「良月吉
日建」。壬午年及即光緒八年。

 

 

目前放在北門前北門外廓之「巖疆鎖鑰」

【由臺北城外所見的東門(景福門)及外廓的題字「瀛孺保障」】 和面朝北方之淡水河入口負有防禦重任的「北門」一樣,東門朝向基隆口岸,因此,在外多加方形的外廓,俗稱「甕門」或「甕城」。可延緩敵人的攻勢。

 

 

 

台北最早的東區聯絡道路─北門外道路

 

根據以下1895年臺北城和週邊道路圖。東門位於東城牆中央略偏南處; 北門位於北城牆偏向和西城牆交界處。

相對於北門外的大稻埕, 西門外的艋舺 (可參照《乙未割臺憶舊路》頁12-13更完整之古地圖顯示之台北城和週邊道路)。

東門外一帶顯得腹地廣大,可見臺北城東北角城外僅有一「練兵場」的設置。

地圖之東南角有北捷標誌所示即捷運東門站位置,當時尚為一大片水田。

在臺北城建城前,官道從新莊、板橋至艋舺,至古亭;然後北上經三板橋庄可至基隆。建城後,出臺北城的東門走原來

的官道可至基隆,可謂最早聯絡「東區」的道路。圖上標示之現在的「齊東街」即為前清的官道遺跡。可另參照《乙未割臺憶舊路》頁167。

當時,當局選擇在臺北城西北角(北門外大稻埕)的河溝頭建設軍裝機器局(機器局)。後將設於機器局內籌辦興建劉銘傳鐵路的商務總局

(商務局)移出,選定在臺北城東門外的三板橋庄的鐵路旁蓋洋樓。同時興建和機器局之間的聯絡道路,如圖所示。

 

 ↓1897年的《臺灣臺北城之圖》之左顯示「商務及鐵道局」顯示前清的商務局為一兩層洋樓建築。當時

已作為鐵道工夫舍。

   當時,出北門後,可透過上述機器局商務局之間的聯絡道路至商務局。又,當局從商務局前往東修築沿著

鐵路的「基隆道」(所圖所示,讀者可從此圖城內的考棚和上述圖中考棚的位置,了解圖中鐵路行走的方向),

往東可接官道至基隆;往西可至北門,取代上述原來聯絡「東區」的道路

此聯絡「東區」的北門外道路。沿著臺北城北城牆的護城河走,所以,和後來日本當局拆城牆所建三線式的

道路,即今忠孝西路是有差別的。

 

故清人在當時也稱商務局在北門外

 

如文獻所稱「臺北自辦商務以來,應立總局一所,現已擇定北門外鐵路往來地方造成洋房一座」;「商務總局本設於機器局內,嗣移

門外車路(鐵路)旁之洋樓房。」

 

「商務局」為兩層磚造建築,因鐵路從臺北往錫口(今松山)過此處後,為一片平野,無建築阻檔,視野好,故成為官吏恭送乘坐火車前赴基隆海口之大員最佳之處。

經由《乙未割臺憶舊路P162-163的古今地圖比對。得知清代台灣的鐵路局─「商務局」在成功中學附近的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大樓。

(以上參照《乙未割臺憶舊路》頁161-164)


檢視較大的地圖

 

1895年6月6日日軍先頭部隊傍晚從水返腳(汐止)出發,沿著往臺北的官道推進,夜半時分,佔領了臺北城外的「練兵場」,並宿營此地,城內整

夜槍聲不斷。待到7日黎明時分,日軍向北門進發,雖屢次遭到從路旁竹林的狙擊,但都被先頭部隊打退了。當時的位置,可由下圖推斷出:

 

 

 

 

  根據此照片來源之《征臺軍凱旋紀念帖》圖說:穿白色夏季制服的混四旅第五聯隊之一中隊從基隆上陸後,一路步行至
門外
休憩之狀況。其位置參照下圖筆者自製的台北城照片取景位置圖(完整的圖,可參照《乙未割臺憶舊路》頁306-307)

   其拍攝位置為北門東側城牆上,即標示的「 294T」處。

當時日軍進入臺北城,所走的正是前述經由三板橋庄商務局機器局之間的聯絡道路。道路北方有竹林,圖上也標示很清楚。


↓1904年的堡圖顯示,前清的商務局已變成騎兵營,而原來的鐵路因改線而變成道路,直到八德路一段

 為劉銘傳鐵路遺址。

當時指的東門外,仍是三板橋庄一帶。地圖之右側有北捷標誌所示即捷運東門站位置,當時尚

為一大片水田。其上方的「埤頭」  即為當地的正式名稱。  「埤頭」這個地方其實是下面網路資訊所

提溪流的灌溉圳道:


在清朝拓荒初期,台北盆地居住的原住民是是凱達格蘭族。盆地東南角「大加蚋東」,有
一條小溪,從福州山發源,順著臥龍街,四維路蜿蜒流下。到了敦化南路二段折轉東返,
注入一個大埤塘。埤塘的中心在通化街二段(故名「埤心」),在東北角,而在今日大安
、松山二區交界處有個大彎(因而得名「大彎」)。出口在文昌街靠近光復南路處,沿著
延吉街北流,匯入基隆河,是本區唯一的對外通道。埤塘的四周散落著一叢一叢的小農莊
。來此墾荒的先民每個人可以分配到一張犁,也就是一頭牛可以耕作的田地(約五甲大小
)。由於每戶分配的不同,在靠近信義路、光復南路口一帶叫「三張犁」,崇德街附近叫
「六張犁」。

 

 

 

 

台北更多的東區聯絡道路

↓1945年的東門外。東門北方的「Hospital」為台大醫院。離東門僅有咫尺之遙的淡水線捷運站以此為名稱。

從這張1945年臺灣光復前夕的地圖顯示。日本當局已在東門外開闢多條往東區的新道路,首先在1900年代出先開闢

通往今捷運東門站位置即現今的信義路;然後又開闢圖上方兩邊有School及College的濟南路,並連接自前述的齊東街

(彎曲路線)到台北酒廠(今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在1930年代又開闢連接忠孝西路的忠孝東路(圖最上方也可通往

台北酒廠連接八德路直到松山、基隆之筆直的道路。前述的北門外道路劉銘傳鐵路遺跡完全已被都市計畫給淹沒

(以上參照《乙未割臺憶舊路》頁165-168)

隨著新道路的興建,市區不斷地往東擴張,捷運東門站南方僅剩一小片水田。此處有東門町(TOMONCHO)與

福住町(FUKUZUMICHO)、旭町(ASAHICHO),這裡成為當時人所稱新的「東門外」,與前清所稱有很大的差距。

不過,自從這裡改稱東門町後,「東門外」這個名稱漸漸地就不被提起,這在《臺灣日日新報》的相關報導可看到。

東門站西南側有後來所稱的臺北監獄(Prison)。這座監獄直到一九六三年間才陸續拆除,但因其當年利用拆除台北城城牆石材作為興建監獄

的圍牆,故現今殘留一道高約四公尺的老舊圍牆(台北市市定古蹟),是唯一和臺北城有關係的建築, 頗耐人尋味。

 

外祖父曾告訴我,他年青時擔任郵政人員,曾到東門町的文化村受訓。

參照以下1935年臺北鳥瞰局部圖,可知在東門外今之仁愛路上。附近圈示的刑務所,即臺北監獄。圖右圈示處為,前清商務局遺址。

回首頁

inserted by FC2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