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線隧道上的我軍砲兵陣地

 

在頌德隧道上面

【《日清戰史· 台灣篇》〈瑞芳附近之戰鬥圖〉】黃圈處為乙未戰爭時的苧仔潭古道。 圖中標示的「我軍」(紅色)左下方有一「山砲」記號,是為我軍砲兵陣地。從「我軍」至「日軍」(藍色)處直線距離約800公尺。

 

 

1895年六月初「中日瑞芳戰役」中,日軍由淡蘭古道(金字碑古道)下三貂嶺後,遇到以「土山」為駐地的我軍砲兵陣地,進擊瑞芳時遂受制於此。

日軍征台統帥北白川宮的隨從恩地(轍)家令不免對抗日軍的表現讚揚一番:

此日之戰,敵奮戰甚力,值得敬佩。中國士兵即使遇到我軍這樣相當有規律之西洋式戰法,其進退集散頗有法度,從早上九點開戰,終日砲火不止。他們想先以瑞芳一戰阻擋我征台軍行進之路。這一戰可算是我軍上陸之後唯一一次最正式的戰役。

我方前敵指揮官俞明震所著《台灣八日記》有記載:

初九日(陽曆六月一日)五更(凌晨三點至五點),劉燕運五管格林快砲五架、率砲勇三十人至基隆大營(基隆);余急命運至前敵擇高阜安置。

俞明震得知瑞芳尚未開仗,九份已失守後。

余急率親兵六十人赴前敵督戰,擬憑劉燕砲隊以自固。酉初到瑞芳,扼後街口,令各營退者斬。... 是日(陽曆六月一日)我軍棄瑞芳不守,敵不敢至,皆土山頂砲隊之力,若帶兵官能擇地紮營,以守為戰,決不至此。...十一日(陽曆六月三日)天明,敵分兩路大至,專攻土山。余與劉燕被圍,吳國華軍未至,各營亦坐視不能救,鎗砲聲如急雨怒潮。相持至巳刻(早上9點至11點),砲勇死八人、重傷四人。

砲管太熱不能放,余率親兵憑土壕用十三響鎗抵拒【鎗名「云者式」,美國造】(溫徹斯特連發卡賓槍Winchester repeating arm)。差官楊得標、李成德先陣亡。敵用開花彈極猛速,彭發立余後,腰際中彈,呼號甚慘。余回顧,忽開花彈炸銅片嵌入額際,血流不止;腿胯被鎗彈擦過,痛極暈絕。』

俞明震受傷後,我方的砲兵陣地也被日軍攻陷,於是雙方在瑞芳市街巷戰肉搏。

(以上參照2009年7月1日出版的《乙未戰爭研究:你不知道的臺灣保衛戰》第121-122及180-185頁圖)

上文所稱的我方重要的支援火力「格林快砲」即加特林機槍(Gatling gun),我方稱「格林快砲」,日方稱ガトリング(gatoringu)砲。日軍曾在1874年「侵臺之役」使用過此武器。電影《末代武士》所描述的「西南戰爭」(1877年),裡面就有此武器的出現。瑞芳戰役結束後,日方史料的可能是因此機槍造成日軍損害不輕,故而隱瞞不錄,一律改稱「山砲」。

位於頌德隧道的砲兵陣地還依稀看的到乙未當時的道路及防禦工事,也有後人所建的碉堡。但目前雜草樹木叢生,亟需相關單位整理。

 

 

電影《末代武士》裡的加特林機槍

 

【從大粗坑附近山頭鳥瞰土山之位置】↑所標示的「瑞芳」即乙未割臺時瑞芳市街的所在,有金砂局。日據中期宜蘭線鐵路建立後,車站所在的龍潭堵一帶遂發展為市街。原來的「瑞芳」改稱「內瑞芳」。

(參照2009年7月1日出版的《乙未戰爭研究:你不知道的臺灣保衛戰》彩圖第8頁中圖及177頁)

 

 

原來道路右方砲兵陣地的土山和道路左方的土山(靠往九份的102
縣道,為我軍據守另一要地)相連,後被北37線鄉道給截斷。
和左圖同位置拍攝,左方的山頭就是後來日軍攻佔的150高地,敵
軍從那裡攻擊我方砲兵陣地。

 

福安宮附近基隆河岸遠眺我軍砲兵陣地

↑乙未當時的砲兵陣地防禦工事
後人所建的碉堡

 

回上一頁 

回首頁

inserted by FC2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