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寮附近古戰場導覽

 

屏東佳冬鄉 ,舊稱茄苳腳。一個南迴鐵路經過的小鄉鎮,因莫拉克颱風引起的水災而聲名大噪,

但很少人知道佳冬是1895年日軍從枋寮上(登)陸後抵抗最激烈的地方。

 

枋寮國小(即右圖中的公學校)旁原有一「乃木將軍上陸記念碑」惜已遭破壞】

 

從枋寮上陸的日軍是隸屬「南進軍」的第二師團第三旅團,這些士兵皆是在1895年春參與中國戰場---山東威海衛之役。

統帥他們的將軍則是曾轉戰於中國戰場--遼東平原的乃木希典(左圖)將軍(第3任台灣總督),

他後來升任第二師團長,指揮南進軍由南方朝向台南前進。

(請參照2009年7月1日出版的《乙未戰爭研究:你不知道的臺灣保衛戰》第84頁)

 

↑【日軍在枋寮上陸時的情景】

 

 和現今對照,山形依舊不變,原來只是單純為一片沙灘地,現今則多為人為設施。

 

【枋寮上陸的第二師團第三旅團步兵第四聯隊 】士兵們穿白色夏季制服,戴黃色帽沿的軍帽。箭頭所指者疑為乃木將軍。

(請參照《乙未戰爭研究:你不知道的臺灣保衛戰》第88頁)

 

 

↑【番仔崙海邊圓形紀念碑】這個位在番仔崙橋旁的圓形紀念碑,可能是「日軍上陸紀念碑」。

 

【番仔崙橋】枋寮鄉擁有一片紅樹林,位於下苦溪出海口處,不料6年前進行河川整治興建番仔崙橋後

,這片紅樹林即被水泥取代,地方保育人士感到相當惋惜,認為施工單位不該自做主張,破壞了這塊棲息地。

 (屏東 中國時報)

 

【十月十一日日軍登陸後各部隊行進位置 】

各部隊兵種及番號,請參照2009年7月1日出版的《乙未戰爭研究:你不知道的臺灣保衛戰》

〈日本侵台軍所用的戰術和戰鬥地圖的解讀〉第111頁圖)

日軍前鋒登陸後,首先切斷台南、恆春間的電線,然後命令第四聯隊第一大隊直接前進,佔領茄苳腳(佳冬鄉)

塭仔新打港(新打港、塭子)一帶,掩護各部隊登陸。塭仔新打港即林邊溪出海口的塭豐村、燄溫村,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淹水之佳冬鄉災區。

 

台灣府志竹枝詩有云--(片段)

金是茄藤銀放索,猶堪追思舊威容。
欲認當年新打港,林邊溪是舊門彪。
放索村邊認舊基,平埔人去漢人滋。

 

↓因茄苳腳(佳冬鄉)位於東港及枋寮間的中樞位置,而且地當通往番地的十字路口在戰略上十分重要 ,

日軍無論如何必得先行佔領此地

【日軍從軍記者所繪「茄苳腳」之役日軍苦戰的情形 】

 

於是,奉命佔領茄苳腳的第四聯隊第三中隊十月十一日上午八點四十分自登陸點出發,十點四十分沿著水田小道往茄苳腳東端攻擊前 進。然而,陣地周圍有寬約兩公尺左右,深度到達胸部的壕溝圍繞,其內緣刺竹叢生,無法進入, 只好隔著壕溝與賊兵對恃。日軍派一小隊向我軍右翼突擊,也沒奏效。但造成一少尉受重 傷(當天死亡),下士四名相繼陣亡。此時,日軍的一小隊越過壕溝抵達東 門北側大厝【稱為步月樓】,其入口緊臨濠溝,且樓下有門,可進入茄苳腳村 的牆腳,雖然想破壞屋門及圍牆,但因堅固異常,無法達成目的,且還受制於牆壁槍眼及 其附近的射擊,只好趴在牆腳。第三中隊死傷越來越多,只好等待他隊救援。隨後,日軍以兩中隊來援,於中午12點半佔領茄苳腳村 

以上係參照日本參謀本部編纂《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風俗畫報•臺灣征討圖繪》

此役日軍損失,據《靖國神社忠魂史》:大尉、少尉各一名,下士以下十六名,是日方少數公布日軍損失最多人的戰役。

【步月樓和西隘門之位置】右圖為戶外生活於2006年出版之《大高屏全覽百科地圖 》

「茄苳腳」開庄時,圍以刺竹圍牆,東、西、南、北以柵門為進出孔道,如今這些關塞大都毀於戰火,僅剩佳冬庄西隘門保存尚稱完整,1895年陰曆八月廿三日 (10月11日),西隘門與相鄰的蕭宅「步月樓」,記錄了日本的貪婪及客家兵勇的奮勇殺敵氣概。

【步月樓和西隘門】 左圖為「就是愛趴趴照」提供

佳冬隘門以紅磚、白灰、和少許木材混合建成,屋頂有燕尾飾,磚瓦為清光緒年間的建材。紅磚砌成的門柱,硬山頂翹脊,仿

乾隆御筆的「褒忠」二字,藍字配上白石灰底,加上對稱的圓形槍銃孔,構圖十分完美。門兩側尚有小段卯石城牆,今成為民

家圍牆或填高作為屋宅外壁。西門最大的特色,是門額有彩繪浮雕,現仍清楚可見。

 

10月22日 乃木師團在漢奸的協力下率先進入台南城

 

【枋寮古戰場附近衛星圖】看看出圖裡面有很多以水泥作的魚塭。圖中的塭子(仔)即前述的塭仔新打港,為今莫拉克颱風造成淹水之佳冬鄉災區。和上述的〈十月十一日日軍登陸後各部隊行進位置〉比較,1895年沿岸分布的農田已變成魚塭。枋寮、佳冬鄉原以農業為主嗣,因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起生產成本提高,紛紛轉作興起養鰻事業,六十六年草蝦外銷價格看俏,沿海一帶的塭豐、燄溫兩村村民皆將農田開墾成魚塭,養殖草蝦。

於是,此地居民產業便以農業及漁業為主,但因嚴重的超抽地下水,使得本鄉成為台灣西部沿海地層下陷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也許以「乙未抗日古戰場」為主題發展觀光,不失為一個改善環境的契機。左圖高聳雲霄的兩座山為南台灣的最高峰-----南、北大武山, 是排灣族人的聖山。相傳,山上的神靈非常靈驗。排灣族人要外出征戰打獵, 一定祭拜大武山,請求神靈保佑,平安歸來。依照台灣原住民的祖靈信仰,人死了都成為神,都要回到大武山跟祖先的靈魂住一起。日據末期出征南洋的台灣軍人,離開高雄港駛往南洋的軍艦上,每一個人。都珍惜家鄉最後一眼。一再回頭地祭拜高聳的大武山,一直到大武山沉沒在海平面為止。

以上請參照《乙未戰爭研究:你不知道的臺灣保衛戰》第12-17、60-61頁及74頁圖)

 

回首頁

inserted by FC2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