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鐵路遺跡(臺北橋至迴龍 )

以下資料引《乙未割臺憶舊路》一書

二十幾年前在塔城街北門公車站等往三重的公車,時常看到往新莊
、迴龍的公車,「迴龍」這個地名讓我印象深刻。直到最近,才大致了解它的歷史。

首先就先從新莊捷運線講起。

新莊捷運線先行通車的市區段(忠孝新生-大橋頭段)與蘆洲線直通的緣故,因此該線
沿線各站站內標示均為「蘆洲線」。

尚未完工通車的新莊捷運線路線,以臺北橋頭為起點,大致沿台一甲線行進,經過三重
、二重疏洪道及新莊,到終點迴龍站,全長19.7公里。此段路線,即劉銘傳鐵路的原址。

想當年劉銘傳鐵路至迴龍(舊稱「坡角」)段於1891年11月底完工。到了1892年的農曆新
年,當局在大年初一、二兩日「循例停行」後,仍從臺北開行三個班次至此,當時報載
「嬉春婦孺多有手持青蚨(銅錢的別名)兩百翼隨車來去,以為電掣風馳,可卜一年利
市云。」

也就是乘客拿出兩串銅錢,伸出車窗之外,迎風飄曳,祈福求財的意思。

或許臺灣童謠「丟丟銅」歌詞裡的「丟丟銅仔」,就是發生在這裡。

但是好景不常,日據時的1901年新路線改由艋舺過新店溪,經枋橋街(板橋)過大嵙

崁溪(大漢溪),經樹林、鶯歌石(鶯歌)至桃仔園後,此段被歸劃於縱貫公路,也就是現在的臺一線後,便再也沒有火車造訪。

光復後的臺一線,依舊以臺北橋頭為起點,作為南來北往的要道。當時坐公路客運從臺

北到高雄和火車(指慢車)一樣需八小時,當時許多住中南部之輔仁大學的學生要返鄉

就在鄰臺一線校門口站牌等國道客運。


三重、新莊地區因位處臺灣西部縱貫公路的要衝,又緊鄰經濟金融中心─臺北市,距

離對外貿易出口大港基隆港也近。憑藉

地利之便,在臺灣經濟開始起飛階段,曾經是製造業的大本營。基於交通運輸考量,工

廠便設在臺一線省道沿路的農田用地上。這裡遍布著紡織廠、食品廠等。許多中南部

女孩,國中畢業就到此上班,她們是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的幕後功臣。

近十多年,臺灣經濟開始轉型,環保意識抬頭,臺一線旁的多家工廠,或因無法通過環

評的考驗、或因成本的考量,紛紛遷移;且,中山高及新的臺一線完成後,原路線失去南北運輸的主要地位。

在劉銘傳鐵路遺址下方的新莊捷運線即將於2012年開通之際,勢將帶來另一波的繁榮。

附帶一提,新莊捷運線新莊站位在新莊國中前之中正路上,也就是臺一甲線上。其

東側500公尺的新莊國小西側是劉銘傳鐵路海山口(新莊)車站的原址,地當新莊市

街的入口。圖中的登龍街可稱是站前的道路,所以,新莊市街也發展至此。



檢視較大的地圖

 

有人說是在輔仁大學附近,其實是錯誤的。因根據1895年〈陸地測量部•臨時測圖部〉

兩萬分之一地圖顯示得知。

另外,新莊捷運線之終點站迴龍,位於新莊機廠及中正路交界處下方,也在臺一甲線

上。其西側500公尺為劉銘傳鐵路「坡角(埤角)火車站」的原址。

也就是現臺一線(萬壽路一段)和樹林市中正路交會處附近之迴
龍派出所對面的迴龍寺或迴龍消防分隊。



檢視較大的地圖

以上也是參照同兩萬分之一地圖顯示得知。

參照《乙未割台憶舊路》p109 p219-220 p223-224


如果手中有歷史最早、最精細的地圖,等於就是掌握劉銘傳鐵路之第一手資料

地圖上的路線和車站位置跟現今的圖比對,就可知道位置了!

《乙未割台憶舊路》這本書就是一例!

建議讀者可使用這個系統

裡面是1904年的堡圖,從臺北市八德路至新莊的劉銘傳鐵路已被

改成道路,可參考書中的文章所說鐵路所走的動向,就了解了!

另外補充:

日據初日人習慣將所稱新莊一帶稱「海山口」對劉銘傳鐵路海山口(新莊)車站的稱呼則為「海山口停車場」

故這名稱常見於乙未戰爭的戰鬥地圖及史料。

按:

新莊為古代興直堡所在,又有官道經過此,故前清在此設相當於副縣長的縣丞清朝中葉時,當局見大臺北地區漢人移民人口日益漸多,便於嘉慶十三年(1808)時,於艋舺設置艋舺營,為「水師遊擊,兼管水陸兵」。新莊因位置位於大漢溪、龜崙嶺水路的要衝,故在今迴龍至新莊的中途,設有駐兵的要所─「海山汛」或「海山口汛」,其東側有海山頭庄。所以,在今輔大靠臺一甲線西側有一叫「營盤」的舊地名,輔大所在稱「營盤里」。且,今新莊還遺留下「海山里」這一名稱。


 
檢視較大的地圖

 

道光四年(1824)十一月,詔改臺灣班兵更戍之例,以臺北艋舺營「游擊」為參將。
同時,也將縣丞遷往艋舺。在鐵路建立前,清官道從新竹經新莊過大嵙崁溪至艋舺,然後
到錫口(今松山)。

鐵路建立後,客商也可經由人車兩用的臺北大橋來往來往於大稻埕及三重、新莊間!!

日本剛據臺時,可能出於軍事考量,把「海山口汛」的「海山口」假借作為新莊一帶的總稱,故名!

參見《乙未割台憶舊路》22及110、220頁淡水廳志的艋舺圖

現今老臺北人所稱「大橋頭」之「大橋」之稱呼緣自劉銘傳建立臺北鐵路大橋之始

參見《乙未割台憶舊路》110頁

又,1897年8月間淡水河鐵道橋沖毀前,橋已逐漸腐朽,影響往來交通(火車需緩慢通過),當局即在淡水橋另一頭設置「淡水橋向停車場(火
車站)」,以此作為臺北至新竹火車的發起站。

此時旅客要到新竹,就從大稻埕坐渡船到淡水河對岸的淡水橋停車場搭車。

或許台北橋對面那站叫「淡水橋」就是因「淡水橋向停車場」吧!


《乙未割台憶舊路》P112-113有圖為證

清朝當時的店鋪建立在新莊市內的街道(官道)上,不是劉銘傳故道上,因後者相當現今的外環道。

路線可參照 內頁222

清朝當時建立在新莊市內的店鋪,參照內頁277

現今的新莊老街 


檢視較大的地圖

 

回首頁

 

 

 

inserted by FC2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