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火車站進出新竹城的東門和橫跨清領、日據兩世代的迎春橋遺跡

 

筆者在 《乙未割台憶舊路》 序中提到:

臺灣史專家莊永明先生曾表示:「有古蹟才有記憶,有記憶才有歷史;臺北市五座城門都

有生動的故事,從古蹟看歷史,將比閱讀死板的教科書更有意義」

同樣的,比臺北城建立更早五十年的新竹城,其碩果僅存的東門和迎春橋遺跡,更有其探索的價值存在

1895年的新竹城和火車站。從圖中可看到清代在東門外設一道路通往火車站,則「車站
在南門外」之說便靠不住。
車站後有一丘陵,名「枕頭山」,是「乙未戰爭」著名的古戰場。

(以上參考《乙未割台憶舊路》P247-249)

《乙未割台憶舊路》P248 插圖之劉銘傳鐵路時期的新竹火車站。 火車站今址:今新竹公園內的「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REF→P249                                                                            

 

《乙未割台憶舊路》P248 插圖之新竹東門和城壁。左上方的城牆遺跡位置為今天的勝利路。 和左圖同位置、從東門圓環外的道路拍攝。

 

 

從東門圓環外的道路拍攝東門正面。
淡水廳於雍正元年(1723)於今天的新竹市創立。安置於東門入口拱型門洞右方的「淡水廳築城碑」約在1987年於新竹市立動物園找回。
往城隍廟方向的東門街拍攝。
放大

取名叫迎曦」之「淡水廳」城的東門。據《淡水廳築城案卷》記載:道光七至九年(1827-1829)清政府修築淡水廳城。東門於道光戊子年 (八年,1828)建立。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滿清朝廷覺得有必要在臺灣應付來自北方的國防威脅。便於光緒元年(1875)於臺北設府,原淡水廳改為新竹縣。

 
 
 
往新竹公園方向的東門街拍攝。前方即橫跨清領、日據兩世代的迎春橋遺跡。

 

從東門前遠眺原清代迎春橋的船首型橋墩。和一群在跳熱舞、無視古蹟存在的年青人,形成強烈的對比。

 

 

據相關單位對東門護城河上的橋樑船首型橋墩的說法:橋墩一共有三座,於1999年4月整修東門城時,挖掘原護城河段時所發現。 建造年代

有兩種說法,一謂約在1910年到1920年間的日據時代,將原單跨橋拓寬為雙跨橋時建造;另一說為此橋墩建材及工法 與迎曦門相同,可能是清

朝時期的產物。

筆者在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六樓的《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中,查了一下此橋的身世:

1910-02-18漢文版 04〈蔭亭夫子行述〉 募修迎春橋的李祖琛

1910-04-27漢文版 05〈鶯啼燕語〉東門外石橋仔頭 

1910-11-15漢文版 03〈新竹通信•犒軍盛況〉是日東門外迎春橋頭。築一凱旋門。

由上可知,此橋當時稱為「迎春橋」,且為石橋,由李祖琛募修。

筆者再參照1898年(清)鄭鵬雲、曾逢辰纂輯的《新竹縣志初稿》:迎春橋在縣治東城下;為東城外往各莊並鐵路通衢。橋長一丈

五尺五寸、寬五尺四寸,光緒十五年(1889),邑紳吳逢沅、李祖琛等捐修。可知此橋在1889年就修建,等到1893年劉銘傳鐵

路通車到新竹,旅客便由此進出。據1907-02-16《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新竹市區改正工程〉:

東門之圓圈(圓環)。十二月初可竣成。此圈部有迎春橋道與東門街路連絡,城門恰在中心。

作直徑二十間之圓形。周圍環繞消水溝。城門左右與溝之中間。□草植木。以添風致。

1907年圓環建造前東門和迎春橋之模樣。由圖上可知迎春橋為一拱橋建築。 2009年  右上圖黃色虛線所表示的拱橋大致位置。橋是作在現在東門城廣場表演台的正上方。

後來,根據1911-06-05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新竹通信•築迎春橋〉:

新竹街東門外迎春橋。為新竹、樹杞林(竹東)往來之孔道。從前所造板橋。近將腐污。此次擬用青州泥附以鐵筋築成。長四十尺。實用闊二十一尺。其橋臺橋腳。則依舊使用 ,起工期日。當在不遠也。

由此可知,迎春橋在1911年不久,便在原橋臺橋腳的基礎上,附以鋼筋建造新橋。所以,迎春橋的橋墩可說是橫跨清領、日據兩世代

之橋樑。就如同之前我我找到的劉銘傳鐵路六堵拱橋一樣,真是有莫名的感動。六堵拱橋,《乙未割台憶舊路》P186-188

 

1925年東門和迎春橋位置(黃圈所圍處)。打“X”處為潛園位置圖中可看到,日人將城牆拆除後,興建數座新橋跨越護城河。

日據時新建橋的遺跡。地點在迎春橋南方第一座。參照左圖可知兩旁道路為小巷。今為大同路,橋名為「大同橋」。

 

前方為迎春橋南方第二座橋樑,現稱「城南橋」。可聯絡城內林森路至現在的火車站。 由「城南橋」眺望護城河。放大

 

光復後,迎春橋這一名字,依舊出現在當時民眾的記憶中,記省在《母親屋裡的那盞燈》寫到:

我有時到新竹玩,一定到迎春橋邊去看他,那時他白天在迎春飯店幫忙,晚上還要到合發

木材廠當警衛,雖然後來我已經上了大學,一到新竹,他看見我還是叫我的小名,帶我到城隍廟 ...

 

 民國八十八年(1999)東門城河道藝廊美化案將護城河水引開至圓環週邊,此段原護城河水道則改建美化為包含藝廊功能的人行地下道,

並提供民眾與東門城核心區作一串聯。步道旁設有大型看板以來門城老照片介紹新竹的過往,以新竹之心美化工程的建造紀錄圖片

讓市民珍惜現在。日據時期所改建的迎春橋遂被拆除,但卻如前所提,意外發現清代的橋墩。

護城河往北經過「大同橋」、「城南橋」後。前方是東門圓環,河水被引開至圓環週邊,故可看到下方有引水道。

日據時期改建的迎春橋遺跡
原清代迎春橋的船首型橋墩。之所以設計成像船首一樣尖凸狀,是希望藉以減少水流的衝擊。

 

船首石說明

放大

中國大陸─北京市蘆溝橋上的船首石。

船首型橋墩的側面,和水流方向平行。

清代橋墩遺跡上方為橫跨東門城廣場光纖照明的玻璃地坪,是一座高科扶的強化玻璃橋,支撐力可停一架直昇機。橋面下鑲崁如米粉般細絲狀的霓虹燈管設計,將高科技與新竹地方特色產業作一完美結合,在黑夜的襯托下閃爍的橋面更顯迷人。
清代橋墩遺跡上方裸露日據時期改建的鋼筋
 
 
 
 
 
 
 

回上一頁


 


 

 

 

 

 

 

 

 

 

inserted by FC2 system